文╱朱和之

二十世紀初期,許多歐洲最優秀的作曲家與演奏家競相移居美國。一方面美國逐漸繁榮壯大,儼然成為另一個音樂的重鎮,二來歐洲經歷了兩次大戰,政治上的不安定也使得音樂家們紛紛出走;於是美國的音樂水準倏然提升了一級,融入了歐洲深厚的的音樂傳統與美國新鮮的活力。來自匈牙利的萊納(Fritz Reiner)是其中的頂尖大師,來到美國之後先後出掌匹茲堡交響樂團與芝加哥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任內並將芝加哥交響的水準大幅提升,成為全美五大樂團之一。

當時剛滿二十歲的梅哲,正在大學裡攻讀音樂系,並且指揮當地的合唱團。梅哲相當心儀萊納的風範,一直希望能夠參加匹茲堡交響樂團的排練,從旁學習大師的指揮方式。於是他跑去找樂團經理,表示自己願意付一點錢參觀排練,樂團經理相當讚賞他的熱忱,反而提供他工讀的機會,在每次排練之前整理場地、搬運樂器,同時也就可以全程在一旁觀看了。



起初,萊納並沒有對梅哲這個小伙子多加注意,但是梅哲總是認真勤快地做好分內的事,然後聚精會神地學習,如此八年如一日。這份毅力深深感動了萊納,終於將梅哲收為入室弟子。梅哲已在八年的觀摩中「偷學」了不少東西,萊納又對他施以兩年的嚴格訓練,於是梅哲對指揮一道,至此豁然貫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萊納對梅哲較特別的影響之一,是強迫天生左撇的梅哲用右手持指揮棒,這套「分心互搏」之術,讓他日後在指揮的技術方面有更為豐富自由的運用手法。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打得如火如荼,梅哲也被徵入伍,在登陸戰發動第五天的六月十號登上諾曼第灘頭。他擔任後續支援部隊的駕駛員,主要的工作是開吉普車,也曾經在火線上作戰。據他自己的說法,「我是個很差勁的士兵,一直躲在戰壕裡發抖……」直到今天,他都還清楚地記得許多陣亡同袍的面貌和名字。

戰後回到美國,梅哲開始他的指揮生涯,經過二十多年的闖蕩,擔任過匹茲堡交響樂團副指揮(此時的樂團總監是另一位從歐洲來的大指揮家史坦伯格--William Steinberg),最後在1971年應芝加哥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蕭提(Sir George Solti)的邀請,出任芝團的副指揮。

梅哲初到芝加哥時方屆知命之年,離去時已經接近七十大關。這前後一共十五年的時光,對一位指揮家來說,是人生歷練與精神內涵都臻於純熟的一段黃金歲月,可惜的是梅哲在這段期間始終屈居為蕭提的副手,缺乏屬於自己的舞臺。梅哲對此當然並不滿足,他有許多的音樂理想要開展,而其間也曾有許多樂團禮聘他出任音樂總監,不過梅哲始終沒有離開芝加哥,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對妻女的摯愛。梅哲夫人患有糖尿病,女兒也有痼疾纏身,梅哲家經常維持著龐大的醫療開銷,當時也只有制度健全、福利優厚的芝加哥交響樂團能夠提供這樣大額的補助,所以梅哲無怨無悔地推拒了許多自由揮灑的機會。直到妻子過世後,他了無牽掛,才辭去了蕭提的高薪挽留,孤身來到台灣。

對此他自己絕少提及,台灣的朋友往往是在和梅哲的兒子或者老朋友閒聊時,才知道這段故事。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北愛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