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導聆:當代音樂的色彩、情感、形式與理念】
半說半唱的「音樂的散文」─《月光小丑》
身兼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畫家的荀伯格,是20世紀音樂歷史中最具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從1908年開始,荀伯格成為歷史上地一位真正放棄以調性理論寫作音樂的作曲家。《月光小丑》與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創作年代相近,兩部作品都曾深深撼動當時的音樂觀念,一直到現在它們都還算是相當前衛的作品。與19世紀末的馬勒管弦歌曲相比較,使用室內樂組合的《月光小丑》則顯示出表現主義的簡約風格。
《月光小丑》怪誕的人聲表現,詭譎的歌詞內容,獨特的器樂效果,以及自由無調性的音樂語法,皆建構出表現主義的藝術風格。《月光小丑》音樂中運用尖銳、不規則的簡短旋律、嶄新的器樂音色與效果、力度與音域的極端對比,就如同表現主義繪畫中的扭曲形體、簡化的幾何圖形、或大膽而直接的色彩色塊表現手法。
荀伯格要求表演者使用Sprechstimme的人聲表演方式,也使得這部作品有別於其他傳統的聲樂作品。Sprechstimme常見的解釋為「介於『說話』與『唱歌』之間的人聲表現風格」,以說話的聲音進行的表演,這種「半說半唱」的人聲朗誦風格,演出者必須清楚區分「唱歌」與「說話」聲調之間的差別,並「掌握音樂中的說話旋律」,這種人聲的表現概念與方式,後來也被荀伯格的學生─阿班‧貝格運用在自己無調歌劇作品《伍采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