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德弗札克 (Antonin Dvorak, 1841~1904):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Symphony No. 9 in E minor, Op. 95, "From the New World"



    
    1841年9月8日,德弗札克誕生於波希米亞(今捷克)首都布拉格附近。德弗札克從小就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同時也展現出非凡的音樂天賦。16歲進入布拉格音樂院就讀,18歲以優異成績畢業。

    1873年,德弗札克譜寫了『降E大調交響曲』,受到當時以嚴苛著稱的作曲家布拉姆斯的賞識,他認為德弗札克是個不世出的奇才。德國名樂評家艾勒特曾經盛讚德弗札克是一位百分之百的天才音樂家;素有「小提琴之王」之稱的姚阿信,更是推崇德弗札克的作品;維也納名指揮家李希特自從1879年指揮德弗札克的新作《斯拉夫狂想曲》之後,便成為他的仰慕者。

    1892年,德弗札克旅居美國時,對美國的黑人音樂極感興趣,他決定以這種音樂的風格及形式寫作一首樂曲。新世界交響曲就是在這種情形下所誕生,這是他的第九首交響曲,完成於1893年,同年12月由紐約愛樂交響樂團擔任初奏。

    關於這首交響曲,有一點必須特別注意,德弗札克實際上並沒有利用黑人的歌曲,而是將自己創作的旋律以黑人靈歌式的風格寫出來而已。由於他的手法完美無暇,極富真實性,以致令人易於誤認為這些旋律是出自黑人的靈歌。這首交響曲第二樂章中最著名的一段旋律,目前已成為一首人盡皆知的歌曲《念故鄉》,它那充滿鄉愁的風味使人確信是一首美國南方的歌曲,但實際上它是德弗札克自己的創作。

    這首交響曲也有它的缺點,尤其是他將黑人的樂風與波希米亞的氣質混為一體。但除此之外,它仍是一首精力充沛,富於想像力的作品,充滿了詩情畫意的美麗。它是一種個人內心痛苦的呼喚。黑人的曲風是整個結構中主要而不可缺少的部份。

    在第一樂章中我們聽到長笛吹出一首黑人民謠SWING LOW SWEET CHARIOT的回想,但是德弗札克在這裡所用的旋律僅是暗示出這首靈歌,而非歌謠的本身。黑人靈歌的悲傷、甜美、以及宗教性的氣質,都在第二樂章英國管的優美旋律中表現了出來(聲樂家李抱忱將這個樂章改編成合唱曲《念故鄉》)。第三、四兩樂章雖然沒有黑人旋律,但仍然含有黑人音樂的精神與特質,激昂、精力富足,略具神經氣質。這些無疑就是德弗札克眼中的美國生活。

    德弗札克所自認為《新世界交響曲》最大的特色在於「此曲不但有美國精神,還有波希米亞民族主義的色彩,更有懷念波希米亞的鄉愁。」

    1969年,阿波羅11號太空船登陸月球的時候,太空人阿姆斯壯攜帶的音樂,就是德弗札克的《新世界交響曲》,這首作品,可說是德弗札克最著名的傳世傑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北愛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