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是樂團的領導,是樂團的精神人物!
指揮就是站在台上,比手畫腳不知道在說什麼?
指揮應該...老實說...他在裝神弄鬼?!
指揮家偏愛說故事,...也許那些赫赫有名的「大指揮家」,老是在悄然無聲的片段給個大大誇張的正拍,然而樂團則冷靜、正確依照樂譜的指示,默默保持安靜。
如果你有機會坐在樂團參與他們的工作,也許你會聽到後面的中提琴手這麼說:「這位指揮家也不像傳說中的這麼厲害嘛?」
相信不只演奏家,很多人都會對這類事情感到納悶,這些永遠不會被正面回答的事:到底指揮在做什麼呢?指揮這動作是什麼意思阿?
答案也許是很弔詭的,就像波蘭鋼琴家André Tchaikowsky說:「我從不鳥指揮,因為他壓根不了解我們在做什麼。」
(本圖來自What do conductors actually do? Review of 'Inside Conducting' by Christopher Seaman)
《指揮的內幕》(Inside Conducting)書中提供了直截了當的解答:
一、重重的正拍:許多時候,大大誇張的拍點,不僅僅只是要給予一個正拍這麼簡單,由於指揮的感官(特別是臉和眼睛)必須給予龐大樂團清楚並且可預測性的方向感,所以有時候誇張是必須的。
二、指揮必須完全掌握速度以及音樂的動力方向:巴洛克古合奏團也許不需要指揮,但對一個80人的現代樂團來說,沒有指揮,這80位樂手各司其職,如何憑空做出浪漫的漸慢(到底要「多」浪漫?有「多慢」?)
三、指揮的角色,好比駕馭一匹野馬,是心理戰的專家。緊握指揮棒以指示樂團做出嚴峻的聲音。在安靜的樂章片段結尾時,需保持手臂緩緩向上移動做結束,好抑止觀眾想要亂拍手的衝動。
四、避免過度誇張的情緒,這是無意義的。好比廚師烹煮,是調理音樂,而非狼吞虎嚥亂吃。
理查‧史特勞斯說的:「要讓樂團流汗,而不是指揮流汗。要讓觀眾流淚,而非你自己流淚。」對樂團來說,指揮的動作必須具有「藝術意識」(artistic conscience),並且要有「人性」,畢竟演出者的穿著就好比肅穆的維多利亞殯葬業者,所以對觀眾來說,演出者必須提供給觀眾一個「真實人性」的面相,否則真是難以親近呀。
也許閱讀完這本克里斯托夫‧西門(Christopher Seaman)所著的《指揮的內幕》,你終於能夠理解指揮在台上賣力的揮動他的蝴蝶袖,有什麼樣特殊的意義符號以及藝術詮釋了。
但是,也不需要看得太過認真了,你還是會需要諸如知名/毒舌樂評家的舌燦蘭花來告訴你葛濟夫有多神奇,或者楊頌斯有多遜(笑)。
原文翻譯:台北愛樂室內樂坊(轉錄請註明出處)
作者:2013/7/20 James McConnachie
原文出處:What do conductors actually do? Review of 'Inside Conducting' by Christopher Sea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