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起跑點 - 美的行動
建構台北文化的音樂美學
二十年前,一群有志建立「台北音樂文化」的菁英,邀請亨利梅哲號召國內第一流的音樂家共同創立了「台北愛樂室內及管弦樂團」。經過二十年的努力,塑造出台北愛樂-梅哲風格,多年受邀至國外演出,台北愛樂站上國際舞台。
回顧主要的演出:1993年的維也納巡演;1995年的波士頓、紐約演出;「逍遙音樂週」、「頑童驚夢」以及後來的北歐、東歐的表演,無不表現出台北愛樂的獨特風格-梅哲之音。不論是莫札特、貝多芬或是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在國內都被視為名演,至於國內首演的荀白克現代樂作品,更是絕響。
台北愛樂的演奏,整齊默契十足,帶有濃郁的音樂性,人文氣息濃厚。樂評家陳國修認為「… 梅哲的指揮使音樂充滿情感。 …」
這種充滿情感、人文關懷的音樂,建構了台北愛樂的音樂美學基礎。當音樂以「聽覺藝術」的形式參與社會,不單是單純的告知,而是以某種中介方式批判過往慣例和美學觀念,而使得藝術充滿活力。音樂藝術的啟蒙性,源於解析原有藝術觀以及銳利的批判,因而獲得活力。
縱觀台北愛樂過去二十年的表演,並無銳利的批判,而是人文關懷的實踐,不但全台演奏,如校園巡演;跋山涉水,如阿里山、日月潭音樂會;而且長期於監獄及少輔院演奏,如整年度的法治音樂會,還有許多不定期的慈善音樂會。
不論是經典的演奏,或是社會關懷的巡演,台北愛樂都嘗試創造「一個屬於我們的音樂」。梅哲雖辭世已逾兩年,但這個屬於我們的音樂持續發酵。樂團兩年來出國演奏的場次更為增加;以一付舍我其誰的氣勢遠征瑞典、芬蘭、德國、波蘭、愛沙尼亞、匈牙利、捷克、俄羅斯等國。代表台灣的音樂,悠揚於歐洲各主要的音樂殿堂中。
台北愛樂獨厚藝術創作,不論在國內或出國巡演,都特別強調本土與國際互動,如蕭泰然的「福爾摩沙交響曲」、馬水龍的「弦樂三章」、潘皇龍的「楓橋夜泊」、郭芝苑的「鋼琴及弦樂小協奏曲」、賴德和的「美麗寶島的大提琴協奏曲」、黃輔棠的「西施幻想曲」、鮑元愷的「台灣音畫」、金希文的「福爾摩沙協奏曲」、譚盾的「易經三部曲」、李哲藝的「蘭陽舞曲」、彭靖的「移動的月光」、李子聲的「台上、台下」、等;至於國際上的作曲如薩格斯坦的「101交響曲」、盧托斯拉夫斯基的「弦樂序曲」、哈維的「持戒之寂」等。
二十週年,為了探索台灣之美,台北愛樂推出音畫台灣系列。馬水龍的「關渡隨想」為鋼琴與管弦樂團而作,關渡隨想並非一般傳統的鋼琴協奏曲,作曲家住在關渡的北側,每天面對遼闊的關渡平原,在朦朧且燈火燦爛的晚霞之間的點滴遐想。而宋撫元以九份風景為背景的「詩音交響曲」,宋氏曾獲美國國家文藝獎歌劇獎,今年二月他在完成這首作品的最後一段時,突然心臟病發作需作手術。為了履行完稿的時間,要求醫師延後手術,醫院需做記錄後果病患自行負責。他已安全地完成手術,如期於五月來台參加音畫音樂會。
這兩首樂曲代表台灣內心的呼喚,為台北愛樂二十週年的開始,它象徵著另一個起跑點-美的行動。
凡加入愛樂之友,即可獲得 愛樂之音(十七) -- 《音畫台灣系列之Ⅰ 關渡隨想與海》CD,
數量有限,加入愛樂之友辦法請點 http://blog.pixnet.net/tspo/post/10781104 。